全部產品分類
- 產品描述
-
- 商品名稱: 芡實種子
- 商品編號: 299
- 1別名
芡實米、雞頭米、雞頭蓮、刺蓮等。
- 2概述
芡實是我國較常用中藥材。應用歷史悠久,在國內外久負盛名。
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芡(Euryale ferox Salisb.)的干燥成熟種仁。為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0年版收載。
我國應用芡實在西漢《史記》中即有記載。《神農本草經》列為上品,別名雞頭。梁代陶弘景曰:"莖上花似雞冠,故名雞頭。"李時珍曰:"芡莖三月生葉貼水,大如荷葉,皺紋如 ,蹙衄如沸,面青背紫,莖葉皆有刺。……五六月生紫花,花開向陽結苞,外有青刺,如猬刺及栗球之形。花在苞頂,亦如雞喙及猬喙,剝開內有斑駁軟肉裹子,累累如珠璣。殼內白米狀如魚目。深秋老時,澤農廣收,爛取芡子,藏至 石,以備歉荒,其根狀如三棱,煮食如芋。"以上歷代本草所述特征及用途,均與現今用之芡實相符。
- 3產地分布
主要分布于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、四川。主產于山東東平、梁山、微山;江蘇揚州、淮陰、徐州、蘇州、洪澤、盱眙、泗洪、寶應、高郵、吳縣;湖北宣恩、咸豐、來鳳、巴東、長陽、遠安、宜昌、咸寧、孝感、襄樊、鄖陽;湖南湘潭、常德;黑龍江肇源、肇東、肇州、蘭西、泰來、賓縣、杜爾伯特、望奎、呼蘭、雙城、阿城、延壽、木蘭、五常;吉林扶余、九臺、前郭爾羅斯;遼寧遼中、新民、鐵嶺、彰武、海城、遼陽、沈陽、法庫、莊河。
- 4形態特征
為1年生水生草本植物。全株多刺。葉浮于水面,圓盾形或盾狀心形,上面多皺折,邊緣向上折呈淺盤狀,表面綠色,背面紫色,脈上具刺。花梗伸出水面,頂生1花,紫紅色晝開夜合;萼片4,宿存,內紫外綠;花瓣多數;子房8室,嵌入膨大的花托中,柱頭圓盤形。果實如雞頭,外被尖刺,內呈海綿狀,內有種子20-100粒,種子球形,種皮堅硬,假種皮肉質,胚乳白色粉質。
- 5生態環境
芡實生于蓄水充足、水量正常、水底污泥松軟的池沼、湖泊、塘堰、水庫、溝渠中。急流沖砂或過于冷浸的水中不生長。
- 6生物學特性
芡實性喜溫暖,需充足光照。早春種子在水中發芽生長,長出粗短根莖,其上生多數須根分布于污泥中,莖不明顯,抽出長葉柄。初生葉沉水,后生葉片大,浮于水面,以便充分吸收陽光。抽出花葶,部分伸出水面,7-8月開花,9-10月結果,種子成熟后,植株枯死,果實腐爛,種子落入水底,沉于污泥中,翌春再度發芽、生長發育。
- 7生長習性
- 喜溫暖,需充足光照。
- 8生長周期
1年生。
年需求量:
約3000噸。
- 9采收加工
1、采收 芡實采收季節為白露-霜降之間,見種皮呈紅褐色采收。南方分多次采收,即隨熟隨采;四川及北方地區均1次采收。采收時乘小船或大木盆進入塘、池中,用鐮刀割取成熟果實,或撈取已自行開裂浮在水面上的種子(時間久了自行沉底)。多次采收的,種子成熟,但費工費時,只適用于水庫及湖泊;1次采收的,種子部分不成熟,顆粒大小不勻,幼嫩種子,加工時易碾碎,成米率較低。應根據各地情況不同,因地制宜。采收時,應留下一部分果實,讓其自行脫落,擴大自然繁殖。
2、加工 采下的果實,可堆集漚爛其果肉及假種皮,然后放入清水中淘洗干凈,撈出種子曬干,用機器脫去硬殼,取出種仁,也可把干種子放入開水中浸泡,濕潤至外種皮發軟,快刀削切、取出種仁曬干。前一種方法加工快,適用于量大的加工,但加工出的種仁破碎較多,出仁率低,并降低商品規格等級。后一種方法加工較慢,費時費力,但種仁破碎較少,商品規格等級高,適用于少量加工。
畝產量:
一般肥塘,每株芡能結果實60-70個,瘦塘結果40-60個。肥塘每畝可收種子150公斤左右;按出仁率62-66%計算,可得芡實約100公斤。
- 10儲藏養護
芡實用雙層麻袋包裝,置干燥、通風處貯存,溫度30℃以下,相對濕度70-75%。商品安全水分11-13%。
本品富含淀粉,易遭蟲蛀及鼠害。為害的倉蟲主要有鋸谷盜、咖啡豆象、銹赤扁谷盜、米黑蟲、谷蠹、粉斑螟、米象等。
儲藏期間,定期檢查,對小量輕度蟲蛀的商品,可及時曝曬,篩去蟲尸、碎屑,然后裝袋或置陶容器內密封。量大的可密封抽氧充氮或用磷化鋁熏蒸。平時應注意防鼠。
- 11形狀規格
芡實呈類球形,有的破碎成小塊。完整者直徑5-8毫米;表面有棕紅色內種皮,一端黃白色,約占全體1/3,有凹點狀的種臍痕,除去內種皮顯白色。質較硬,斷面白色,粉性。無臭,味淡。
規格標準:
主產區山東省制訂的芡實規格標準為統貨。
- 12性味功能
芡實性味甘、澀、平。歸脾、腎經。有補脾止瀉、益腎固精、祛濕止帶等功能。用于夢遺滑精,遺尿尿頻,脾虛久瀉,白濁,帶下。
主要成分: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粗纖維、鈣、磷、鐵、硫胺素、核黃素、菸酸、維生素及微量胡蘿卜素等。
- 13真偽鑒別
- 14種植技術
(一)選地整地
選擇地處氣候溫暖、陽光充足的湖泊、池沼。要求水源正常,水流穩定,水質較肥,水深在60-100厘米,水底污泥層較厚的水段。選好后,劃出一定面積,清除雜草,以待播種。(二)種植方法
選籽粒飽滿、無病斑、無破損新鮮成熟的種子,或干種子播種。每畝撒種1-1.5公斤。春季播種,取干種子2-3粒,用濕潤的粘性泥土包成3厘米左右的泥團,曬干,按株行距1.2-1.5米沉入水底。秋播在"處暑"至"白露"之間,種子成熟時,采下新鮮種子,均勻地撒入水中,踩入污泥內,來年即可發芽生長,以后,每年都有成熟種子自然落到水中,第2年自行發芽生長,一般不必再播種,播種1次可連續收獲。(三)田間管理
春季幼苗出水后,及時勻苗、移密補稀、保持適當的株行距。出苗后管理的關鍵在 于調節池塘的水量,一般按芡不同生長期的要求,掌握"春淺、夏深、秋放、冬蓄"的規律。即春季種苗期,水深在0.5-0.7米;夏季生長旺期,水深在1-1.3米;秋季雨水大時要及時將多余的水放出,保持水量穩定,可促進果實成熟;冬季保持水深0.5米左右以保溫,使種子在水底安全越冬,來年發芽生長。生育期間水深不得低于60厘米,過淺葉面不能伸展,尤其遇旱斷水,莖葉易致全枯。此外,大牲畜和家禽(鵝、鴨)不能放入栽培芡實的池塘游牧,以免損傷芡實莖葉與花蕾、果實;如結合養魚,則只能在秋冬放水捕撈,否則將會影響芡生長。
- 15供需情況
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統計,芡實年需量約95萬公斤,而蘊藏量為1320萬公斤,開發利用率僅7.7%,人工栽培面積常年約2000多畝。野生芡,在自然生長過程中,種子成熟落入水底可以再繁殖,資源豐富。我國湖泊多,適宜芡生長繁殖的水域廣闊,又有人工栽培的經驗,可以根據需要擴大生產。無論野生或栽培都有很大的開發潛力。
芡全身是寶。除芡實外,芡葉用于胎衣不下,芡莖可止煩渴、除虛熱,芡根可治疝氣、白濁、白帶、無名腫毒等。芡實除藥用外,還是釀酒、加工副食的原料。還可生產保健食品,也是出口創匯的品種之一。芡及芡實應用領域比較廣闊,很有開發前途。
芡實產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:由于開墾洼地,疏導水源,開渠造田,湖泊水面減少,特別是近城、鎮的產芡區,小型湖、泊幾乎全部變為水、旱田地,現有的野生資源,多在無力開發的邊遠地區。對已開發的野生資源又缺乏保護,任其生長繁殖,如遇天旱水淺,造成減產;收購價格上漲,導致農民提前搶收,降低質量,破壞資源。因此,應認真貫徹《野生資源保護管理條例》,注意保護野生資源,逐步建立生產基地,實行護育結合,保護資源;積極開展綜合利用,擴大內銷或出口。使芡實資源得以充分利用。
60年代至80年代產銷情況:
芡實商品主要來源于野生資源,也有部分人工栽培。新中國成立后,列為三類品種,由市場調節產銷。40年來,隨著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,芡實用量逐年增加。生產雖有起落,市場供應比較平穩,沒有出現過大的積壓和脫銷。屬于可以滿足需要的品種,50年代,每年銷售量只在20-30萬余公斤上下波動。60年代,每年銷售量則在40-50萬公斤左右。70年代初,收購量上升至90萬公斤,比50年代末增長1.7倍,創歷史最高水平。銷售僅47萬公斤,產大于銷,出現了暫時積壓。經過調整,1978年收購下降至62萬公斤。銷售增至56萬公斤。總的來看,收購雖有起落,銷售逐年增加,1983年高達94萬公斤。- 16藥典標準
2015年版 藥典標準:
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芡EuryaleferoxSalisb.的干燥成熟種仁。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實,除去果皮,取出種子,洗凈,再除去硬殼(外種皮),曬干
【性狀】本品呈類球形,多為破粒,完整者直徑5~8mm。表面有棕紅色或紅褐色內種皮,一端黃白色,約占全體1∕3,有凹點狀的種臍痕,除去內種皮顯白色。質較硬,斷面白色,粉性。氣微,味淡。
【鑒別】(1)本品粉末類白色。主為淀粉粒,單粒類圓形,直徑1~4μm,大粒臍點隱約可見;復粒多數由百余分粒組成,類球形,直徑13~35μm,少數由2~3分粒組成。
(2)取本品粉末2g,加二氯甲烷30ml,超聲處理15分鐘,濾過,濾液蒸干,殘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芡實對照藥材2g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通則0502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正己烷-丙酮(5:1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熱至斑點顯色淸晰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
【檢査】水分 不得過14.0%(通則0832第二法)。
總灰分 不得過1.0%(通則2302)。
飲片
【炮制】芡實 除去雜質。
【性狀】【鑒別】【檢査】同藥材。
麩炒芡實 取凈芡實,照麩炒法(通則0213)炒至微黃色。
本品形如芡實,表面黃色或微黃色。味淡、微酸。
【檢査】水分 同藥材,不得過10.0%。
【鑒別】(2)【檢査】(總灰分)同藥材。
【性味與歸經】甘、澀,平。歸脾、腎經。
關鍵詞:- 芡實種子